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症状是以“Kanner三联征”为核心的,即社会交往障碍、语言交流障碍及刻板重复行为。大多数孤独症病例起病于出生后1—2年。发病年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(起病于10岁以后)的鉴别,早期与正常儿童不易区分,当出现社交和交流问题时才引起注意。
一、社会交往障碍
1.缺乏社交凝视、微笑和依恋他们的目光往往不集中于人的脸上,并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,与人讲话时目光散视。常常低着头、看自己的手或茫然地看远方,给人一种似听非听、心不在焉的感觉。小婴儿母亲抱着吃奶时不会出现期待的兴奋,极少用微笑来应答别人的笑容,对母亲的岛去没有反应。平日没有搂妈妈的脖子、亲脸、拥抱等亲昵行为。有的患儿有一定的亲昵行为,但过分夸张,如不停摸妈妈的脸、背、耳垂或让妈妈时刻背着他,这与其说是母子亲呢,不如说是把母亲的身体当做特殊物品的依附性行为。
2.社会交往注意缺陷 正常儿童能够追随他人的注意而将自己的注意转向一个对象或物体,孤独症患儿常常不能使用这种注意。当他们需要某种东西时,往往抓着大人的手放在上面或站在旁边哭,而不是有意地指这个东西。对待人像对待物体一样,在被迫要求注意的过程中没有伴随的情感表现。社会交流障碍在年龄小的正常儿和智力低下的儿童也会出现,但持续时间不久,可孤独症儿童会持续至学龄期以后。
3.不能进行正常游戏 孤独症患儿在游戏中很少出现自发的象征性游戏。他们玩积木只会把积木排成一些固定格式,反反复复,乐此不疲,但不会想象这个积木像什么东西。学龄前期的孤独症患儿不会玩一些假装游戏,如“过家家”。他们对合作性游戏缺乏兴趣,常常拒绝参加集体活动,即使勉强去了也是被动充当角色,跟在别人后面跑来跑去。他们不懂得遵守游戏规则。如玩藏猫猫,没等别人找他,他便自己出来了。
4.不能遵守社会规则 孤独症儿童通过教育也很难做到在幼儿园或学校时,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,能克服自己的欲望,不做集体和社会不允许的事情。课堂上他们常常离开位子,独自做自己的动作,如转圈圈、敲打东西,甚至跑出教室等。
5.不能建立伙伴关系 正常儿童一般在2-5岁伙伴关系开始形成。当孤独症患儿视野中出现一个儿童时,他们很少去注视、探究。不管其他小朋友如何开心,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,没有加入的愿望。他们常常独自玩耍,自己迷恋于感兴趣的东西,如茫无目电走动。有时他们也走近其他小朋友,但常常是简单地拉、抓或攻击其他小朋友。